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
一恍就是一个月了!每天记着日记,看着数字跳来跳去,今天居然满了整三十天。 所有的同学full-time加第二年第一年的part-time共十五个人,我排在第十个上台,之前果然有几个人的作品,已经完全达到了艺术家的水准,尤其是那个韩国做雕塑的女生,她的艺术风格已经非常成熟,无论是作品本身到展示还有照片,看得我只有张大嘴的份,还有几个同学的作品看起来也很大师,很有个人风格。那个意大利女生的作品也完全达到了一个独立建筑师的水平,她说,学习建筑六年所有的项目从来都无法亲自独立完成,她想着手参与一个作品从设计制作到展示的全部过程,这就是她选择到伦敦艺术大学来的原因。每个人的背景都不一样,有纯艺术,织物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每个人都把这个学校当作一个新的平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像老师maiko说的,如果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们就会给予你很多,如果你茫然失措那对不起,没有人能帮助你。而我想,我们从这个平台上最能获取营养的不仅仅是老师,更多的是这群才华横溢的同学们。 快到我时,我生怕一打开图片就迎来大家善意的嘲笑,总觉得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浅薄。我展示了我艺术成长的过程,一直支持我的一个想法,我做的关于情绪的几个系列的作品,我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关于自我的内心发掘与遐想,展示演说完毕,在大家善意的掌声中结束了。而等所有人完成展示之后,大家正要起身离场时,那个印度女孩kriti特别激动地跑过来跟我说:eva, I love your work, I so like them when you use your emotion as the theme!我听了那个开心啊,一直觉得很卑微的自己突然阳光灿烂了。是的,一定是有人欣赏我的想法的,喜欢并被它们感动了!我有个很糟糕的缺点,就是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了,总是在左右我对自己的判断,好?坏?对?错?而艺术作品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我是真心的喜欢关于情绪和自我探究,喜欢我那些像孩子一样的作品,喜欢让人们在我创作出来的东西面前感受到温暖,而不是冰冷的后现代充满怪诞感的艺术品,在这个个人总是被否定的社会里,只有自己能更多地给予鼓励,坚持下去,继续延续着以前的方向,走得更远一些,而不是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主流的审美观所左右。 来到这里一个月整,感觉确实往前走了很多,我变得更加主动开朗,更加自信,更加渴望同别人交流,也更加坚强了吧。我还要变得更加强大,勇敢,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个有艺术品位的人。 我喜欢sha的自我展示,她在第二个作品里写到献给伦敦的五个礼物,她把伦敦比作一个人,希望与之一起成长,从第一个月的好奇到第二个月的坚强到第三个月的勇敢到第四个月的珍惜再到未来的成功。她在最后提出了对自己的两点要求,要设计出让人感觉到温暖的作品,要做一个在生活中一直种下幸福的人。 我也是,要做一个同伦敦一起,种下快乐,幸福成长的人!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