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
观赏安东尼奥·高迪的建筑,是我们这次旅行最为向往也最为震撼的经历之一。 之前在国内我早就略知高迪迥异的建筑风格,但那只停留在二维图片上。这一次亲身走近了,仿若让我置身梦景,真切感受到现实中天才的存在,这种感受几乎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因为实在难以让人置信,这些充满疯狂想象力的作品居然由人类创作出来!巴特罗公寓和米拉公寓,扭曲的线条,童话般的马塞克,各种只能出现在魔幻电影里的造型。站在高迪的建筑前,感觉整个房子都灵动起来,好像变成了某种天外生物,要把人生生地吞噬进去。不可想象的是,居然这是设计师一百年前的作品,在当时那么保守的社会里,竟然有人支持设计者把想象变成现实!难怪有人说西班牙是一个充满神奇灵感的地方,而更有人说,是高迪塑造了这个城市的生命。 在这些千奇百怪的神秘建筑中,最最让我们惊呼的,是圣家族大教堂。这个教堂已经修建了一百多年,至今还没有完工,据说还要持续六十多年。整体设计以大自然诸如洞穴、山脉、花草动物为灵感。高迪曾经说过:“直线属于人类,而曲线归于上帝。”高迪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没有一条直线,直耸入云,最有意思的是,在庄严的教堂顶端,居然是彩色的瓦片和果实状的珠子,当我们绕了一大圈来到教堂的另一面时,简直按捺不住要尖叫起来,整个背面的设计无比繁琐,到处布满了突出的像触角般的石雕,还有不对称的人物和石锥,觉得它如此之高,好像在心理上看不到尽头一样。整个建筑就像一个巨大的怪兽,张舞着躯体,俯视着大地,我们站在下面,都感觉有股强大的气息‘轰’地扑向身体,撞击到心灵深处,甚至不停地嗡嗡地响着回声,好半天,张大的下巴才下意识地收了回来。我相信没有几个人第一次面对这座建筑,能做到血液平和地镇定。这个巨大的教堂真的好像在与上帝对话一样。后来再次看到别人对高迪的评价是“上帝的建筑师”时,我一定会感同身受了。我甚至在想,这样的作品,不借助某种神秘力量,真的是无法想象和创作的。
第二天我们去了高迪设计的古埃尔公园,主要是想看他的斜形长廊。以前总是在照片上欣赏,印象深刻,而现在真的在长廊里蹦蹦跳跳了,这种把图片变成现实的感觉,快乐得有点不真实。我和sha在其中拍了数不胜数的照片。从这个土黄色石块的回廊走进去,很有一种步入石器时代的感觉,像是置身某个远古遗址,很多石块直接悬挂在长廊顶上,据说这是高迪是从鱼骨上得出了回廊结构的灵感,他大多的设计灵感都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所以光是有想象力是远远不够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实施力,需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随后,我们在另一个长廊里遇到一个流浪歌手和一个画家。歌手是个中年人,弹着吉他,快乐地唱着一首不知名的西班牙民歌,特别动听。这边的流浪歌手其实都是基本功札实的艺术家,水平非常之高,丝毫不逊色于国内的一流歌星;而那个画家让我触动的是,他随意坐在长廊台阶的阳光里安静画画的样子,好像天底下热闹的人群都跟他没有关系。我们没有惊扰他,相对坐在了阳光下的石阶上,听着耳边欢快的歌声。而周围土黄色的石廊在炽热阳光反射下,变得澄亮,我们眯缝着眼睛,谈着人生,想着未来,不时有人跟我们打招呼,合影。而那一个小时,我终于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真实的巴塞罗那,这就是我一直梦想里的西班牙的气息和场景。 在西班牙的六天,看到了这么多大师的作品,最让我感叹的是,在大师各自的眼里,世界是如此的不一样,人的想象力怎么会这样无边无际。包括刚开始对西班牙失望的印象,让我真切地认识到,其实世界就那么客观地摆在那里,在每个人眼里有不同的姿态。刚来时我还抱怨伍迪的电影在撒谎,因为现实中我看到的巴塞罗那同他所描述的气氛相差甚远,和我自己的想象也出入太大,后来想想,因为那只是他个人眼里的西班牙,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感悟,从而就有了不同的西班牙。这个简简单单的道理,我到今天才切身体会到。所以说最好的风景不在远方,在看风景的人心里,在我们的想象里。而有了更为客观清醒的视角看世界,也是我这次西班牙之行最大的收获之一。 '
巴塞罗那的博物馆和海滩确实很有感觉,那里的氛围和伦敦差别不小。印象中伦敦的海滩多是阴天或者清朗的蓝天,海边的餐厅里总是亮着幽暗的灯光,播放着流动的小夜曲;而西班牙的海滩似乎都是灿烂的阳光,碧蓝的海水,还有餐厅里欢快的音乐,好像所有人随时准备扭动身子跳上一曲;巴塞罗那的公交车里,耳边都是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不像安静的伦敦,大家都在地铁里或公交车上静静地看书和手机;走在巴塞罗那的大街上,总会有很多人向我们微笑,叫声“你好!”,甚至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地向你飞吻;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西班牙很少看到亚洲人,坐在地铁里,大家都好奇地看着我们,就像在中国我们盯着那些老外一样。而伦敦就太国际化了,没有人会关注where are you from? 通过这次旅行,我也更加了解了自己,之前一直以为自己热爱的是西班牙性格,热情奔放,天马行空。可是真正来过了这里,我才发现,原来还是英国的味道更吸引我。不停地比较这两个欧洲国家,我和sha一致觉得,同西班牙的“乱、狂”相比,英国真是个不错的国家。西班牙有如地中海岸边粗犷的下里巴人,欢快又热烈;而英国就像一个温柔灵秀的贵族小姐,知性又冷静。前者能激发灵感,而后者更能让人冷静和思考;巴塞罗那景区确实很有特色,但是除此之外,大多数建筑杂乱无章,缺乏设计感和整体规划性,比如市中心的火车站sants,周围房屋高高低低,忽前忽后,一看就是那种未经设计,各自为政,纯粹的为功能性服务的建筑;我们坐火车去Figueres时,沿途经过了许多工业地带,铁皮电线全部裸露在外,明显地缺乏管理;走在路上,我和sha不时感叹,这四周简直就像是我们老家的小县城;但在英国,就算那些很不起眼的小镇都很好地被设计和管理。伦敦虽然分繁华的中心地带和相对偏僻的城郊,但是整体风格都是统一的,很少看到突兀迥异的建筑。并且我们俩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相比之下,英国人的素质比西班牙人要高不少,从简单的穿着和言谈举止就能体现;还有对陌生人的态度,我们现在才意识到,英国人是多么有绅士风度和教养,他们会非常关注别人,并尽力去提供帮助。在回伦敦的候机场上,周围大多是英国人,感觉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许多人在安静地看着书,并且在上飞机后,得知要延误两小时,没有任何人抱怨,大家静静地聊天看报打发时光,而最后在飞机终于抵达伦敦gatwick机场时,大家又快乐地一起鼓掌欢呼!这种场景在国内是十分少见的。 走在路上,越来越觉得,世界上的好人真多,好感激旅途里帮助过我们的陌生朋友。在西班牙会说英语的人非常少,我们又不得不经常去和当地人交流。因为他们的路标很奇怪,尽管我们有google地图,但还是时常迷路,我们便写出目的地,有时候还画一个巴士或公交车,或者写个数字,或者就直接用google翻译,大多数的西班牙人都特别友好,一路上遇到了好多可爱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他们会嘟囔着西班牙语,非常负责地告诉我们路线,看我们不懂,又不厌其烦地互相做着夸张的肢体语言,示意在哪里直行,哪里拐弯,居然每次都能交流成功。还有善良的巴士司机,几乎一句英语都不会,居然还明白了我们俩的意思,并且变着法子,一遍一遍地提醒我们在哪一站下车。在一个语言不通的国家,还能和当地人交流,双方还总是相视一笑,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在旅舍里,也遇到了好多有意思的人。一个学建筑的来自西西里岛的意大利帅哥,一个来自芬兰的学工程的滑板男生,一个在比利时读书的土耳其女孩,还有一大堆美国人,神奇的是大家都是学生。因为都会说英语,所以跟他们聊天非常畅快,不用结结巴巴打手势。我们一起在客厅看了几部电影。经常会有新客人到来,大家相视一笑,寒暄几句。我和sha算是在那住得最久的。不时看到人来人往,告别的时候会亲切地说再见,竟然也有点小小的伤感,因为这些旅途上碰到的人,之后就再也见不到了,不过把他们留在回忆里,也是人生中一个有趣的点缀。
在我们离开巴塞罗那时,终于去吃了一顿西班牙大名鼎鼎的海鲜饭,以前总在北京地铁上的电视上看到,坐地铁总是很无聊,所以五颜六色的海鲜饭广告给我印象极深。遗憾的是那家餐馆做得一般,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味,附送的一杯饮料,我们喝了好几口才尝出是红酒加雪碧。虽然酒味很淡,却让我们俩后来醉醺醺了好一阵子。赶往机场时,已经很晚了,只有一个小时登机口就要关闭,而我们的登机口还在主机场的外部。后来连滚带爬终于跑到了目的地,离登机口关闭仅剩六分钟,而四周没有任何工作人员和排队的游客。好不容易在角落里找到一个工作人员,我急匆匆问他:sorry, I couldn’t find my flight,?他慢吞吞连头都不抬:yes, your flight is late。我当时太着急,听成了:“你已经来晚了,飞机飞走了”,简直是五雷轰顶!后来才弄明白,我们的航班由于法国机场的罢工,无法接收到信号,所以无法起飞。不过这也让我们俩放下了悬着的心,情愿晚点也比被扔在西班牙强。 终于在六个小时后,我们回到了伦敦的gatwick机场,回到家里,房东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哇,你晒黑了! 而这篇游记,是我用手机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陆陆续续地完成。没什么条理,但很真实。如果把每个细节都记录下来,少说也得一二万字吧。于是笼笼统统简简单单地写下,我所梦想的西班牙,我所经历的巴塞罗那。(作者:林逸心系伦敦艺术大学在读研究生)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