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越来越喜欢工作室里的气氛


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好像每次的日记都是由“今天”开始的,今天我看到了什么,今天我做了什么,今天我感受到了什么,如果不记录下今天,一个星期后就可能忘了大半,再过一年回头来看,就会感叹:“哦,原来我当时是这样的!”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坚持写日记觉得最有趣的一点。
   
复活节后这一个多礼拜,每天忙得脚都不能沾地。为了准备这个周在elephant画廊的展览,大家可是没少花心思,前前后后,反反复复,今天终于将创作的陶瓷半成品集中起来,我们几个亲自装窑,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到最后一个作品布置好,Dennis才信心满满地伸出拳头,一声快乐的“哦耶”!跟我们一起欢呼着。

看着这位年近七十的老技师,心里觉得无比温馨。今天他告诉我,他在坎伯韦尔工作了43年,今天也是他最后一年在这里工作,kriti总觉得他很偏心于我和Yunsu,对她却不怎么理睬。但我越来越觉得,Dennis人确实很好,不会说太多客气的话,做事极度认真,每次问他问题他都会尽全力地帮助我。但是这位传统的英国老人肯定有着自己比较刻板的原则,大概是kriti偶尔的一些行为让他不大喜欢吧。他微驼的身影,雪白的胡子,印花的深色毛衣,和有些结巴的语言,好像是工作室一种不可或缺的印象了。
   
感觉这次我的上釉水平比上次进步了很多,包括作品造型和设计想法。其实制做的过程还是很快的,因为前期的思路比较明确,技艺也略有提高,加上没什么时间,才几天就一鼓作气做了出来。对最终效果的底气也足了许多,虽然还是要不断地祈祷,保佑我们这一窑顺利出炉!
   
现在越来越喜欢工作室里的气氛了。在这里,只要你努力,只要你的作品优秀,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大家都那么刻苦,本科班的学生没日没夜得待在这里,那个釉色很有灵气的女孩Cilinda,总是在拉坯机前忙乎着;创作时比女孩还心细,却非常高大的男孩Met;还有那个做马头雕塑的秀气姑娘。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待在这样的氛围下,就自然而然地想去多做点什么,做好点什么。有时甚至想,每个人都那么棒,好像自己慢慢地也跟着成长了。

不过的确,比起上次的图书馆展览,这一次我们每个人都进步了许多。本地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室,所以基本不到学校来,每次就我们几个外国学生待在一块。也愈发感到了交流的重要性。今天看了篇文章:《当下中国的12种孤独》。其实留学在外,孤独简直是时刻相伴,复活节我自己一个人呆了几天,就觉得无比地压抑和沮丧,看世界的心情都是灰色调的,写了一些不敢对外展示的日记和文章。而当一开学来到学校,和大家一起工作,就觉得浑身充满了活力,心情也舒畅了许多。人真是群居动物,应该一直在交流分享和自我沉思中向前走。(作者:林逸心系伦敦艺术大学在读研究生)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返回伦敦艺术大学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