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Collect手工艺展览有感


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大前天去Saatchi Gallery看了一个名叫Collect的展览,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当代手工艺品收藏大展,Maiko推荐给我们的时候还并没太重视,她只是简单地描述说:展览不错,门票很贵。

到了现场,感觉这次展览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几天都难以消化。这里聚集了全世界杰出的手工艺家的作品,就像我们课程名称一样,Designer and Maker。摆满了两层巨大的展厅,与之前去Ceramic art London展览比,那更像是一场展销会,我们看到很多很棒的英国陶艺家的作品,几百位艺术家,用各种混合材料创作出让人叫绝的新奇的作品,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

展览里最出彩的是首饰设计,还有木器和银质品,这些首饰设计师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牛皮,木头,陶艺,用不可思议的技艺和创作力,制作出一件件精巧的作品,让观者伸长脖子端详半天,也琢磨不出他们极端的技法和匠心。我印象很深的一件牛皮质首饰,软软的牛皮被切割得如纸一样轻薄,一层层叠加在一起,如波纹状,端详好一阵,心想这要如何安静的一颗心才能雕刻出这样细致入微的作品,一边感叹它的制作技法,一边觉得这样美的形态在自然里也似曾相识。回到家我又反复研究了他们的文字陈述,发现大多数艺术家的灵感都来源于自然。还有一位名叫Anthony Bryant的艺术家,他那巨大又极轻薄的木碗,或者说木罐子,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感叹,天哪,这是一种如何努力才能达到的技艺,并且形状自然而美妙。后来看到他在博客里说,他希望用木头的颜色和形状来唱一支抽象的歌,呵呵,真是个快乐的人。


你能想象得出来吗,这枚无比轻飘的项链,竟然是艺术家用牛皮制作出来的

还有一个英国年轻的银器家我很喜欢,他名叫Stuart Cairns,回来后我搜了他的资料,并不太有名气,但他的作品在现场看起来非常有趣。我认为,“有趣,灵气”,是对一件手工艺品非常高的评价,当你近距离地欣赏一件好作品,会觉得无限的可能性潜在其中,让你去细细把玩和琢磨。而Stuart的作品就挺有意思,他把轻薄的银器和自然界的碎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两个截然不同的材料功能性,后来我读了他的创作日志,觉得他说的一点不错,把生活里被丢弃的,和自然中老去的材料捡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美妙的生命,他反复地把玩着两种材料,和其中结合的可能性,就连玫瑰枝干的刺枝,都能被他做成一把精致的小银刷子。


Stuart Cairns的银器

但是这一次的陶艺展,并没有很多印象极为深刻和震撼心灵的作品,令人自豪的是看到了我们学校的两位访问老师的作品,还有Gwyn Hanssen Pigott。不过有一点让我很开心,我看到了来自中国的一个小画廊:汉雅轩,也算是代表我们国家了。很喜欢其中一个女陶艺家Mak Yee-Fun的作品,她的釉色非常清澈美丽,很有东方的神韵感,一些自然的小变化让人端详很久。这是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画廊,在现场终于看了Chinese的字眼,心里也安顿了许多,因为之前看到了无数日本艺术家参选,还有韩国,印度。只是多少有点遗憾的是,回到家搜索这位女艺术家的画廊背景,她只是来自香港,尽管同属中国,但内地那么多优秀的手工艺品还是被忽略了。


来自中国的陶艺家Mak Yee-Fun

看了这么多艺术家的作品,我由衷地觉得很幸福,这么多纯粹的思想,分散在世界的角落里,单纯安静地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把感动自己的某个点,做到极致,呈现在展览上。这里的作品,五花八门,各种材料、思维、创意,原来可以这样表现,每个人,每个艺术家,每件小小的艺术品都很不一样,感觉千万不能小瞧任何一个门类任何一件作品。一个生活中很不起眼的小节点,都可能被艺术家们雕钻出一朵精巧绝美的奇葩来。于是又想到其中一个作品,是一串用极度纤细的线编制出来的樱桃,网状,当我把头努力凑近,想看究竟是什么材料时,答案竟如此地平凡:它居然是再普通不过的半透明的塑料纤维而已。


Nora Fok的樱桃首饰

我想,手工艺品,最吸引人的一点,就是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在端详一件手工艺品时,会有一种情感上很温暖的感觉,因为这是制作者精心端详和打磨过的东西。艺术家会关注每一块材料每一个切面的不同特质。比如木头,每一块都是不同的,在他们的手里加以发挥和强调。而那些纯粹的设计师的作品,在工厂运作的生产过程中,就不会是真正的艺术品,因为这样充满人情味的个性,便随着机器的轰鸣消失在同一性的烟层里。
   
所以我觉得设计师与制作者,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确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因为你的审美要达到很高的境地,而且技艺也要足够惊艳到能支持你的想法。并且他们又很难去定义自己,到底是艺术家,还是Craftsman,但是同样也是非常美好的,因为我们有美妙的灵感,又能自己把它们变成现实,这其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了。
   
回来后,我记了满满三页喜爱的艺术家名字,搜索了他们的网站和创作思路,发现大多数艺术家都很单纯,尤其是西方人,他们并没有很深厚的美学思想,只是从一个小小的出发点,钻研下去,做到极致。而作品能吸引观者,要么是充满了趣味和无法理解的技艺,要么是朴实简单到极致。我更偏向与那些有宁静感和朴素感的味道,大气,自然,又带着微妙的小童趣,让人琢磨和回味。

同时我也在想,社会环境对于艺术家的影响。西方的手工艺家的作品,五花八门,个性各异,这也同他们国家对个性的尊重有关,并且这些发达国家,全民教育水平确实很高,所以欣赏水平也比我们高出许多。我在伦敦生活的几个月里,感觉到这里的人们脚步很慢,眼神里有一种很单纯很干净的东西。似乎在他们看来,生活变得很简单。而在我们中国,之所以艺术品市场发展得过于狭隘,也是因为大众对生活的追求还大多停留在生计上,所以对艺术的欣赏,自然也是功利而从众的。这几天偶然发现了央视播放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纪录了许多延续着传统的普通人。关于吃的故事,连着看了几集,感觉非常好,觉得其实我们也是充满了灵感的国家,能把吃这么简单的事情,弄得那么活色生香,充满情趣和文化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且不同角落的人们,都有着自己几十年修炼下来的专长,而每一个有专长的人,又都是值得敬佩的。只是现代人太过于匆忙,丢弃了太多属于自己美好的东西。我感觉中国现在有许多有理想不世俗的年轻人,在真正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因为社会的不理解,在中途就被迫放弃了。想想我自己,还是希望做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可能或者肯定会遭遇许多挫折,但是我想,不管怎样,自己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和想要的生活,近一点,再近一点。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该百花齐放,释放自我,那样,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拥有很多!


陶艺家Merete Rasmussen的作品

(作者:林逸心系伦敦艺术大学在读研究生)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返回伦敦艺术大学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