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
1.Summing Up---by 米小可
4. 伦敦--艺术乃修行---Liu Yanchen 随着2012年的奥运火炬传递到Redbridge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伦敦,事实上这也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传说中的雾都,但是迎接我的却是一抹灿烂的朝阳。 之后我被接到了寄宿家庭,Host Family是从印度移民过来的,爸爸学识很渊博最喜欢的就是给我讲关于他们锡克教的故事,例如他头上戴的就是锡克教专属特征之一这是因为他们的头发从小到大都不能剪(小男孩头上有发髻也是因为这个),其外还有他们男士在重大庆典上都会带十五个大小不同的金属手环,穿着松垮的大短裤,以及佩剑;妈妈非常可爱同时也做得一手好饭,这样就免去了我在英国饿肚子的烦恼;还有就是他们家最古灵精怪的小儿子Dyhram,说实话从他身上我就知道来自印度的每一个人都是能歌善舞的,总觉得上帝就是眷顾他们的------拥有天使般的嗓音和彩蝶般舞动的躯体。
在这个家庭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们的女性传统服饰,例如他们民族的sari,bindi和suit,可能因为有职业病似的我对这方面还真是追根究底了,拜托妈妈带我去了位于Ilford的印度商店街好好参观研究了一番,并且总结了一下:服装大体分两种------盛装和便装,盛装只有Sari而便装有裙装和裤装,颜色大多光鲜亮丽,不同的颜色并没有意义上的区别,但由于缝制全部是手工完成的而且珠子全部是一针一针钩上的所以相当的重却很精致,看妈妈穿的就属于便装中的裤装。当然由于我表现得太感兴趣了些,妈妈就热情的让我试了两套,当然一套是Sari另一套是裤装。第一张是我和我室友,我穿的是sari。仔细看我的额头上还有贴Bindi哦。第二张是裤装光线不好不清楚,但有小帅哥帮我调光线很是欣慰啊。 然后比较重要的修行就是参观各种博物馆,有British Museum,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National Gallery, National Portrait Museum, Tate Modern, Tate Britain以及Wallace Collection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V & A Museum和Tate Modern。 先来介绍一下V & A吧,博物馆主要分四个展厅分别是东方展厅,西洋艺术展厅,古代乐器展厅以及时装设计展厅。这些展厅中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家具、时装、珠宝、陶瓷、玻璃、制品、银器以及建筑。在这大量的陈列品中还存在 “博物馆中的博物馆”,比如由一系列展示长廊组成的、全面展示从公元300年到1500年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展厅。另一个则介绍公元1500年到1900年间英国的艺术与设计作品,包括一些罕见的历史服饰(古装)的样品。而有着超过3500件藏品的珠宝长廊,是世界上最好的收藏地之一;而有着30000件展品的瓷器长廊,则是涵盖了整个瓷器的发展和生产历史。 东方展厅 西洋艺术展厅 古代乐器展厅 时装设计展厅 这些还不算什么我更欣赏的是这家博物馆对于艺术的态度,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用于收藏艺术品的地方,他自己就拥有对于特殊主题的策展能力,既能够成功地吸引观众,又能维持高水准的“品牌”形象。当贝克汉姆穿起裙子变成头条新闻,不久后这里就推出了“男人与裙摆”特展;2003年底的“动物与建筑”特展,大胆宣告建筑界近年来由大自然汲取设计灵感的趋势。 由于伦敦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她既能留住传统经典,又能包容怪咖先锋。所以这里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伦敦在世界上无法替代的地位,在这里看艺术,也就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Tate Modern就成了现代艺术的聚集地。Tate Modern专门收藏20世纪现代艺术,这里的毕加索、马提斯、达利的作品吸引着全世界的观众前来观赏,这里并未按传统的年代编排方式陈列它的艺术品,而是把艺术品分成四大类,分别摆放在3楼和5楼的展厅内。这四大类是:历史·记忆·社会、人像·行动·身体、风景·材料·环境、静物·实物·真实的生活。这种割破历史脉络的陈列方式使得观众在同一个空间与时间与不同年代围绕同一主题创作的艺术品相遇,不同的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段在此直接碰撞,这正是Tate Modern的高明之处,也是它指引人们思考艺术的的精神魅力所在。 这座当代巅峰艺术大师集结地,追求艺术而寻之,死而无憾。然而这次行程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一个小小的遗憾,如果能去到Serpentine Gallery就更好了,那里是英伦非主流艺术区,在那里看来看去,我怀疑自己的慧眼能预告下一种流行艺术会是哪一只生力军吗? 再来是时候记录一下在伦敦艺术大学里面的学习生活了,总的来说我们的学习生活分成两部分,一是语言的学习,无论英语怎样英语都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我觉得是第一个达到文化全球化的东西,我的老师叫Steve,他教会我们最多的是怎样和不同国家的同学们交流,毕竟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虽然从小到大接受的文化不同,但是大家来伦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学习艺术领略来自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通过上课,出游,参加party等等方式。这对于我来说是为数不多认识外国朋友的经历,所以我倍加珍惜。 然后就是我们真正在伦敦艺术大学学习艺术的时刻了,这个地方真的不想太多说什么,因为太过深入,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同就来展示几张自己的作品吧。 因为做作品的时间相当有限,只有两个半小时因此我只做了Research for Artist-----Iris van Herpen,它的设计风格主要是运用更高科技的手法例如布料是焊接的,与其说她做的是衣服,不如说她是在创造一种特别的雕塑更为妥帖。然后遵循她的设计理念来学习寻找灵感并摘取,本次灵感来源于“春”,从春天万象更新引出了春是一年的开始,就像灯光不同的灯光几句人们不同的夜生活,也如同婴儿是人一生的开始,概念都是一样的。所以经过一些头脑风暴,最终我运用初生的婴儿的脸来做衣服整体的造型,用灯光的颜色来做光线的色调。如果可以想运用较硬材质的抛光轻皮和鱼骨来做造型的支撑,能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最后只是画了画草图。(于伦敦时装学院) 这个是根据北京的地标建筑和特色做的logo,里面包括故宫的太和殿,天坛,颐和园的17孔桥,长城还有北京城的五环,当然在这里一环二环就是那个“8”;三环上有17孔桥;四环上色彩斑斓,五环我就选择用长城来表达,毕竟长城是用来守护北京的也就是北京的边界了。如果你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这些著名景点的位置也都准确的出现在了logo上,虽然不是慢工出细活,但我还是很享受这种‘大力出真知’的感觉。(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 总而言之,此次艺术之旅我受益匪浅,既然我已经决定好将来认真学习艺术,就要不断的努力,认识更多的东西,了解更多的人文历史,在这漫长又惊险的道路中探寻出真正属于自己并且适合自己的东西,最终修成正果!我始终坚持那句话------艺术乃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