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著名陶艺家Margaret的家里做客


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上周五毕业展刚结束,我早早地撤完展览,就立即坐车赶到了牛津,应邀去见英国著名女陶艺家Margaret O'rorke,在接到Margaret邀请邮件时,我就一直沉浸在展览的气氛里,看到她的邮件,兴奋地一把抓住了朋友的袖子:怎么得了,Margaret约我去她家做客!

毕业展上Annie Turner就告诉我,Though Margaret is such a successful potter, but she is also very easy going, very lovely character. 坐在去牛津的火车上,心情澎湃,格外紧张。

Margaret是第一位利用瓷器的透明来做灯饰的艺术家,她就像一位灵巧的光影雕塑师,也从此奠定了她在陶艺界的不二地位。她在上世纪50年代末从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学院毕业,师从Lucie Rie,多次去过中国,尤其是景德镇的三宝,在那里创作出了许多影响陶艺界的惊世之作。


Margaret O'Rorke薄如蝉翼的陶瓷灯具

让我受宠若惊的是,Margaret和James亲自到火车站来接我,刚走出车站大门就看到James张开双臂笑着说, welcome to Oxford! Margaret 同我来了个欧洲式贴面吻,来英国一年,现在也慢慢习惯了这种亲密的打招呼的方式。坐在他们的小车里,Margaret和James还手拉着手,说着Darling, 很是可爱。他们带我去了常去的中国餐厅,名叫Xian。Margaret比采访视频里看起来更加笑容可掬,非常照顾我这个有点紧张的小客人。

在餐桌上,我特意转达了Annie对她的评价,Margaret大笑起来,I don't know about the easy-going part, but I am not successful at all. 于是我问她,那你认为什么是成功呢?她说,the society is considering the amount of money in your bank account as success, But I think truly success is how you defeat the difficulties, it's only belongs to yourself. 我们吃着中国菜,聊着中国的陶艺和文化。和这样鼎鼎有名的艺术大家面对面对话,我真的感觉到了自己语言的贫乏,不由得想起清朝萧抡的一句打油诗来:“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确实,在英国这些日子里,整天忙于学业,都荒废了读书这个爱好。

和Margaret一起,完全感受不到她是一位名人,谈吐之间,亲切不已,而且非常朴实。74岁的年纪,在国内也算是老人了,而她却给人朝气逢勃的感觉。她跟我说了好几次,自己太幸运了,一辈子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她还想趁着没有太老,能创作出更多好的陶艺作品来。她和James一起,甜蜜地像两个热恋的小青年,叫着Darling,手拉着手,还不时亲吻一下,让我觉得,“可爱”二词用在她们身上是最恰当不过的形容词了。

吃完饭我们来到离餐馆不远的Margaret的家,与其说是家,倒不如说是个地道的艺术坊,特别地有艺术感和原始气息,房间里四处挂满了她做的陶瓷灯,这些灯都是我以前在书上和网上读到的,现场看来更加亲切美丽。壁炉很夸张地堆着木头,房顶上居然还是大橡木房梁,很不规则,看起来觉得像是窑洞,或者山洞,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农村奶奶的小木屋,有种特别亲近的温馨感,就像Margaret和James的性格一样,真诚大气,又充满了值得品位的小细节。夜深了,Margaret将我安排到一个温馨的小睡房,还特意捧过来一盆小花,放到房间的窗台上。我们互道晚安,之后,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


在Margaret家里合个影,注意么,身后的酒柜里有4瓶茅台酒,还有不少中国茶叶和工艺品,Margaret兴奋地告诉我,他们可都是地道的中国迷

早晨在James的介绍下,我参观了整个房子,他们有一个很大的后院,大片的草地,太阳伞,土木凳,秋千,躺椅,还有各种颜色的小野花。James开心地给我介绍Margaret做的餐具,拿出他从中国带来的杭州绿茶让我品偿。Margaret醒来之后,我们一起做了华夫饼,像配釉一样量好刻度,再在搅拌机里混在一块。Margaret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地打开华夫机,拉着James的手欢呼着,1..2..3...开始,哦...我们三个人一起坐在早晨的花园里,吃着华夫饼,耳边是叽叽喳喳的小鸟声,朝霞暖暖地酒满小院,这一刻,真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客人了,能和这样的大艺术家一起生活一天,能被她们的精神和气质所感动,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后来Margaret带我参观了她的工作室,面积很小,所有的东西都拥挤在一块,许多看起来很熟悉的作品正是泥坯状摆在木椅上。真的挺难想像,这么狭小的一个空间里,居然会产生那么多美妙无比的艺术品。以前我一直认为她应该会有助手,或者至少有个灯具公司同她合作,配合她的陶艺作品,但是她告诉我,所有的五金,灯具,甚至木工都是她一个人完成,这真是让人十分惊讶。并且她反反复复地说,自己是多么幸运,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她还告诉我,最近她的创作遇到了瓶颈,正在想办法解决。她说有两种情况会抹杀一个人的创造力,一是成名,因为公众在欣赏你一些作品的同时,期待你能重复地去做一样的作品,这样你自由的创作空间就大大减少了;二是安于满足,当你成功创作了一些作品时,如果没有为自己创造困难,提醒自己更进一步的动机是什么,那么就很难前进,因为你不能永远做类似的事情。

Margaret很认真地看了我带去的毕业作品和照片,我则抓紧这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向Margaret请教。Margaret首先肯定了我的作品,她对我说,你的创作思路很好,作品也很细腻,这很难得。毕业展这么成功,是非常值得庆贺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接下来你的发展。因为你以前在学校,总有一个毕业展在给你压力,提醒你去努力创作,去攻克一个个难题,但是未来就可能没有人会给你这样的氛围,没有人给你压力,这就全靠你自己了。

告别了Margaret和James,坐在回家的火车上,我还一直沉浸在幸福的氛围里。同时,我更加感觉到自己今后学习和创作的压力,尤其在Margaret 和James口中,她们竟然让我要争取做一个文化的先驱者,去启迪国内的陶瓷艺术,去引领一个文化潮流。我知道这是俩位老人对我一个中国陶艺爱好者的期待。我知道,能启迪别人的人,必然是个内心强大的人,未来的我,的确任重道远,同志尚需努力。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返回伦敦艺术大学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