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 与艺术家Margaret一起工作的日子


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最近一段时间总感觉自己做什么事都很顺,用“心想事成”来形容一点也不过份。之前想着,毕业展能成功就好了,结果真的就成功了;展出当初就想,如果能够在展会上卖出一两件作品就好了,结果当天就实现了;后来知道Margaret因为工作忙而不能参加我的展览,就又在想,如果回国前能有机会当面和她交流一下就好了,结果真的就得到了;再一想,如果能给这样的大艺术家当个助手就好了,哇,真的也如愿以偿了,不仅如此,我竟然同她朝夕相处工作了两个星期,并且还要继续。有时回想起来,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天方夜谭,都是那么的让人不可思议。

Margaret是个无比可爱的老太太,74岁的年纪,精力充沛,反应极快,跟她在一起工作的这两个星期,更加感受到了专业工作的态度和方式。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到英国人的家庭里,刚开始有点放不开,担心跟他们的生活习惯出入太大,后来觉得这些都是多余的。我帮助她完成配釉的实验,注浆,清理物品,一起挂作品。她是个无比关注细节的人,我在帮他回收釉料时,漏网被釉料的疙瘩堵住了,我便准备直接洗掉,她马上递给我一块乳胶片,让我把每一点釉料都刮进筒子里。回想以前在学校,每次做实验,一整杯釉总被我们毫不犹豫地就给倒掉了。Margaret边刮着泥浆筒子的四壁,边说,也许我太节约了,但我很习惯,我很庆幸自己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应该好好珍惜,不要浪费。


Margaret在精心地为她的灯饰作品调试灯源,我用手机为她拍了这张工作照,
短头发的她,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英国老伯?

今天在和她做灯接口金属片时,她要把金属用剪刀剪成圆片,我说,这个是在里边,需要切得很完美吗?她说,尽量要完美吧,总之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说不定哪天就需要它们了。我注意到,每次吃饭后的剩菜,她会整整齐齐地装在盒子里,还要在上边写上标签,哪一天谁做的什么菜。切剩的只剩下小片的金属板,她都要重新裁割好,码在一个箱子里。她的工作室东西特别多,而她居然每一样小东西都能找到具体摆放的位置,以前我总认为她肯定有许多助手,并且和灯具公司合作,现在才知道,所有的工作,每个小零件连木工活都是她一个人在这小小的工作室里完成的。以前看她的电视访谈时,还和我们的技师讨论过这件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因为瓷器如何能薄到如此程度,还能有微妙质感,波折的曲线,这一次我亲眼看到了她做的过程,真正站在旁边,才觉得,什么事情能想到,总能做得出来。

Margaret对我非常信任,这些作品边缘很是脆弱,虽然高温烧制,但还是容易破裂,而她竟然让我帮她用水洗打磨了这一系列作品,并且让我独自帮她开窑,把所有作品一件件轻轻地取出来,这其实是一项很危险的工作,窑里的石板很重,一不小心就会砸下来将作品碰坏,我受宠若惊地问她:wow, you so trust me!她翩然一笑:of course I trust you~于是我本来有点毛躁的性格,硬是慢慢地沉了下来,一点一点,一步一步,非常小心地做好,我不敢有半点懈怠,我要对得起她的这份信任。

上周末Margaret有个家庭聚会,她们一家十来口人需要赶到伦敦市中心,第二天才能回家。我心想我也只好先回家了。哪知Margaret跑过来征求我意见,问我是否愿意一个人留在她家,我大吃一惊,连忙说:我一个人留在您家?您们不在意吗?她说当然,只要你愿意。接过Margaret递过来的房间钥匙,我许久才回过神来。这一切似乎来得太突然,太不可思议了。

近距离地感受Margaret这个人本身的魅力,应该是我这次最大的收获。而又联想起在英国与这么多陶艺家接触的感受,真的觉得,陶艺家可能是最朴实的一类艺术家了,Margaret也说,陶艺创作本身就是最接近自然的东西,这整个过程都像冥想,做陶艺的人慢慢地也忘记了时间,专注于与泥土的交流,所以大多陶艺家都很长寿,因为大量的体力脑力活,会让人的思维和身体一直保持敏锐的状态。Margaret让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是Down to earth。和她呆久了,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幻觉,觉得我们就是一家人,没有语言的障碍,没有种族的不同,也没有文化的差异。


工作之余,我还特意下厨为Margaret一家做了顿地道的中国菜,
她女儿好奇,跑过来要给我打下手,却又无从下手

前天晚上,我和她一起在为一组作品装细钢丝,这都是非常琐碎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几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基本完成,她兴奋地向我做着OK的手势,然后捧着一个薄脆的瓷器向房间的另一端走去,可能因为太专注于手上的瓷器,右脚突然被一个黑包一拌,‘嘣——’,她全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手里的瓷器砸在了面前的瓷器上,她的头又砸在了碎片上,我简直吓傻了,赶紧跑过去,只见她捂着头,面前是一堆带血的碎片。这个画面后来一直在我脑海里一遍一遍地闪过:74岁的老人摔倒在面前,而且流了一地的血,每次一想起就浑身冷战。后来我们立即送她去了医院,整个过程,Margaret都保持非常镇静,她紧紧地握着头,示意我到哪个角落去拿纸巾,扶着我的手自己找毛巾,告诉她儿子医院的方向,甚至坐在车上,她还看着窗外像平常一样开着玩笑,我这边都在浑身打着哆嗦,以为她一定有一个很大的伤口。我拉着她的手,非常温暖有力的手,觉得好像受伤的人不是她而是我,觉得很是安全。到了医院,打开毛巾,万幸地发现居然只是个很小的伤口,因为碰破了血管才流了那么多血,医生为她简单处理了一下,我们就回家了。回来的时候,她一个劲说,all I can think its a glass of wine, need to celebrate ... 而第二天早晨醒来,她似乎完全没有任何病痛,连那个小伤口都难以辨认。我一边庆幸老天保佑她完好无恙,一边感叹着,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对可怕的未知,是什么力量让她始终保持着那种镇静、乐观和强大的内心,这需要一种什么精神来支撑啊!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会在帮助Margaret工作的间隙,自己也做点作品,主要是练习拉坯,这一直是我的弱项,而Margaret拉坯非常棒,她说会抽空跟我一起交流,并且会给我一些具体指导,那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

这一段和Margaret在一起的日子,觉得自己真是太过于幸运了,得到了这么难得的实习机会,一定要好好珍惜。刚来的时候,我还有点私心,希望能从这一次的交往中得到什么。而慢慢静下心来,真的被Margaret的人格魅力给深深吸引住了,现在的我真的很想为她多做点什么,让她有更多时间投入新的创作,而整个过程,让我学到的其实已经很多很多!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返回伦敦艺术大学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