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
这个星期,和Margaret O'rorke一起看了两个展览,有许多见闻和感想。
当我们到Annish Kapoor展览馆边的桥头,看着GPS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没想到前方有了车祸,整整堵了一个半小时,错过了最后的入场,后来直接前往了在大英博物馆对面的Annie Turner展览。那个展厅是Contemporary Ceramic Center,所以除了Annie展览,还有许多常年陈列的别的英国陶艺家作品,于是又见到了许多之前在书和杂志上看到的作品,但最吸引人的还是Annie,她的作品那么特别,非常非常简单,但一下子就让人定格在作品前,细细地端详品味,以前去参观她工作室时,她还给我看了她灵感的来源照片,是她童年的河流,许多照片,还有收集的贝壳石头,这样的灵感源头并不特别,最有意思的是,她怎么让这条河流成为了她个人的东西,好像可以看到她的灵魂在里边,我没有去过那里,但是好像可以隐隐地体会到她面对家乡的心情。Annie是个非常不错的艺术家,充满了创造力和个性,又质朴友善,兴奋地跟Margaret赞扬我的毕业展,Margaret和她是好朋友,Annie今年以后将辞去在坎泊威尔教书的工作,觉得自己好幸运,成为她最后一届的学生。在回来的路上,Margaret一个劲说,she is such a special person, 计划着如何邀请她来牛津的陶艺廊办展览。 昨天我们去了在牛津陶艺廊的teapot展览,Margaret和James盛装出席,我之前没计划好,因为工作很邋遢,便穿了最糟糕的衣服前来。不过真的很高兴看到现在英国的陶艺家都在做些什么,看了这么多的作品,我越来越觉得Margaret作品之好,她的东西应该用一个词形容:Distincted,不像别的很多作品,深受上世纪初从日本回来的Bernard Leach影响,太过于注重东方传统技法和审美,也许这跟英国人骨子里还是比较保守有关,所以许多人做的都是同样的事情,就像在景德镇看到的,满大街都是陶艺廊,许多作品很漂亮,但是逛过一圈,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而Margaret是我见过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在她家里,我一次次在心里感叹,wow!她的作品和想法太多了,都是围绕着灯和瓷,像一个光的雕塑家一样,用各种方式让光的美达到极致,而且每个想法都很特别,没有重复,又毫不做作,好像它们是自然地存在那里,这位74的老人,脑子里全是新鲜涌动的灵感,而且又有极好的技法能付诸实践。我也同样欣赏Annie的作品,她们的作品没有太多传统束缚,又觉得很本真,让人想走进去,想去细细琢磨,有些艺术家作品,也很特别,但是会觉得有种做作感,或者会有距离感,让人不愿或不敢多看。这个度太难把握了,也许跟个人的性格有关,Annie和Margaret都是那么真诚的人,也不会因为我是个小辈而忽视。昨天去牛津陶艺展时,Margaret总是对别的艺术家介绍我,Yixin, come from China, she is also an ceramic artist,让我有点羞涩和不安,但是又觉得,为什么不呢,Margaret是在激励我,我要发奋努力对得起这个庞大的称号。
最近和英国人密切的接触,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东西。他们都认为威尔士、英格兰、苏格兰是三个国家,每次我问他们,你去过哪个国家,他们就回答,mm, france, Greece.. Spain... Scotland, 我就笑道,scotland? that's your country,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争辩到底这是一个国家还是三个。不过上次去威尔士确实感觉很不一样,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语言和风景。而且在Margaret家里,感受到英国人对彼此的尊重,就连母子之间也是,他们不会去干涉彼此的生活,好像是非常平等的朋友一样。margaret叫她儿子Nick来帮忙挂作品时,还会很有礼貌的问他有没有时间,可以来帮一下忙吗。餐后吃冰淇淋都会恭敬地问:Would you like some ice cream with banana。他们的家庭人员之间会很亲密,但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感,给彼此都留下很多空间。他们都很宽容,很友善,很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上次我们一起去她女儿家,我为大伙做了一桌中国菜,其实连我自己都觉得并不太好吃,但每个人都非常真诚地对竖起了大拇指,对我的中国厨艺赞不绝口。 并且在英国人眼里,中国还是个无比神秘的国家。上次在毕业展上买我作品的教授,听说我是中国学生,兴奋地从包里拿出一本讲述中国近代史的小说,跟我讨论了半天的中国历史;Margaret也读过很多中国作家的书,其中就有一本由美国作家写的童年在中国的经历的书。有一点让人不爽的是,我们的政府在这里受尽了批判和指责,总有人问我:so you dont have any brother or sister,然后用无比怜惜的神情注视我,呵呵。在他们眼里,中国确实像个暴发户,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好多我们已经习惯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想想也是,好多东西,只有走出来了才能体会到。还有,许多英国人也在试图从各个方面了解中国。这一次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满伦敦的报纸都是头版头条,当天早晨Margaret就手舞足蹈地告诉我,她的丈夫James从迪拜回来,在飞机上便看到了莫言获奖的新闻,还有德国的朋友也是第一时间知道了消息并致信祝福我,好像获奖的不是莫言而是我这个中国朋友。他们无比兴奋地想去买莫言的作品,看看神秘中国的本土作家,其笔下真实的中国到底什么样。 最近好喜欢听美国乐队Fun的Some nights,尤其喜欢看这个视频,歌手无比震撼地张大着嘴,好像声音都是从心底里喊出来的,像极了近日的心情。 所以看了也听了这么多,我在思考自己,陶艺好像更多的被灌输这一种实用性的印象,杯、碗、碟,好像你不做这些,都要亏对被称做陶艺,在英国这也比较传统。而尤其在中国,许多亲朋好友听说我学的是陶艺,都在期待着我,怎么不做个青花瓷的杯子送给我们?他们眼里,陶艺就是这些能盛饭盛菜盛水的日用品。在这种巨大的现实与理想的摩擦下,我不知道回国后能坚持多久,但是不管怎样,在functional and artistic 之间,我还是希望我的作品,能站在生活之上,能沉淀更多现实以外的东西。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