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回国后的两个星期


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从伦敦回国已经快有两个星期了。

第一个周,每天都在家里痛苦地倒时差,晚上12点还没一点睡意,早上7点却困得合不上眼,爸妈上班时我就稀里糊涂地终于睡下,中午12点又被下班回家的老妈拖出了被窝,不顾我小小地抱怨:伦敦时间才凌晨4点呢!

也许是在伦敦的后半年里太过于忙碌了,感觉在我小窝里安静呆上一天的日子屈指可数,成天早出晚归,连房东都难得碰见一次,我的灶台也总是冰冷的。现在回家了,毫无出门的欲望,每天就想待在家里,足不出户,浇浇花,看看书,上上网,发发呆,会会友,一周就这么过去了。

一个人在家待久了,心里就觉得有点空落,时常晚上睡不着时,开着电脑,下意识地点击几个国外的网站,却怎么也打不开,才猛然想起,原来这会是在长沙。英国此时的天气和长沙非常像,湿漉漉,冷冰冰。所以在漆黑的晚上,总让我产生错觉。和老爸老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财经频道的一个专题节目说着英国的金融业和银行家,放着伦敦的街道,piccadilly circus,London eye, 一个个地名,一下子我的脑袋里好像“腾’”地就被拉到了那里,好像闭着眼就能走出家门,坐一趟地铁,半小时候就能走在那一块大街上,走出被雨水打湿有点黑的地铁口,来到那个街头,四周是拥挤的人群,米黄色的建筑,红色的双层巴士。因为一切都太熟悉了,虽然我的身体离得千万里远,但心好像还留在那儿,随时都能到达。

所以丹子总笑我,小涵飞飞她们问我回国后有什么感受,我脱口而出,好想念英国。哈哈,虽然有点不义道,但真的是肺腑之言。

回家后的几天里总喜欢和老爸老妈在厨房一起忙碌,老爸知道我爱吃华夫饼,立马从淘宝买回一台华夫饼机,按照我在英国艺术家的家里做的配料比例,忙乎了二三个小时,竟然做出了一点毫不逊色于伦敦超市里的华夫饼,前几天带了三大袋到北京,让往日的丹子她们着实惊艳了一把。

我是上周周末赶来北京的,任务有三个。一是会会大学毕业后留守北京的几个铁哥姐妹儿,一是碰运气找找工作,再就是我在人民网上发表的日记被几家出版社看中,有出版意向,这次就是来与其中一家洽谈出版合同的。第一项不仅是会了,还整天整天地瞎呆在一起,晚上床太挤我们就三四个横躺着熬到天亮,感觉整个回到了一年多前的大学时光;第二项太难,简历发出去全然没有一点下文;至于第三项还是有点儿小小的惊喜。经济科学出版社与我签订了为期10年的出版合同,书名就叫《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全书预计25万字,明年2月出版发行,稿费嘛满打满算也不到2万元,我爸在电话里直说太低,先不要签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条件优惠得多。但我却不这么认为,首先是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对我的书稿非常有认同感,我提出的几个要求他们也几乎全答应了,这是我没想到的,至于稿费多少我倒不是特别在乎,更何况对我来说,一二万元已经是一笔仅次于天文的数字啦。所以,在责任编辑递给我的格式合同上,我只是草草地看了看,没多想,就签了。

在北京呆了一个星期了,下周三又要回长沙。现在的我面临着两种抉择,留在国内是这样温馨而美好,但是总觉得日子像是能被看到头一样,而走出国门,生活是充满着各色可能性,又要再一次地面临孤独,生存的艰难。所以之前以为,毕业后,就能踏踏实实地待在单位或家里,现在看来,我还是一个非常不安分的人,总是希望未来充满梦想,希望有个东西在前边亮着,让我一直追随下去。

如果真的能像爸爸妈妈梦想的那样进入某所大学,或许就只能成为一个学生工作指导者?若干年后才能真正走上教学岗位,这种不能做自己专业的工作,就算有个光耀的背景,那也是在浪费青春,我真的希望自己能不一样一点,能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才是谋生。我不需要太多金钱,只要能体面地活着。我这样想未免太过于自私,但是时间一点点从指缝流逝,总觉得,如果不抓紧当下,只是模棱两可地看着远方说,以后还有机会,我还可以怎样怎样。我真的不相信我还会这样。

现在的北京,阳光很灿烂,空气很冰冷。看着我可爱的朋友们一个个比去年都好了许多,在北京打拼的日子真是不易,更加觉得自己的幸运。哦,这次来北京还计划要去见见梁老师,还有毕姐姐,也可以同他们交流一下我此刻的感受。

未来的路还充满变数,无论怎样,我都会勇敢地走下去,我相信: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是一定不会成功的!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返回伦敦艺术大学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