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
每次坐在电脑前,面对这张白纸般的屏幕,我想说的就很多,今天的昨天的,现在的过去的,一些无厘头的思想碎片,总是被我絮絮叨叨地敲打出来。 这次在北京呆了十天,受到了大学同班同学们的热情款待。才一年多不见,明显地感觉得出,她们都比刚出校门时好了不少。生活好了,自信多了,而且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座标,乐滋滋地活着。在北京打拼不易,有过许多的不开心,见到了好多黑暗面,就像丹子说的,了解了社会很多的游戏规则后,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这十天让我感动得不得了。自己本来是一个喜欢昏昏噩噩生活的人,很多时候不大懂得为别人着想,来了北京一趟,真的感受到了被照顾的温暖。在大学期间人称“四人帮”的我们,这次先后聚了三次。第一天到北京正是周末,我还按计划参加了英国一所大学的博士生面试。她们竟然闻讯都赶了过来,我们聚集在港澳中心酒店里,大家都笑嘻嘻地一边打闹,一边吃着四川烤鱼,说着这一年各自的经历,好像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北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变了,生活变好了,工作进步了,性格也变好了。我们几个吃香喝辣,一下子就让我从瘦猴子状态充盈起来。以前在大学里,我们都是月光族,总是在小心翼翼地吃着西红柿炒鸡蛋。丹子现在性格大气,同她说话总是特带劲,说着她单位遇到的各种奇葩越闻,最喜欢她说话的那股自嘲劲,还老透着股黑色幽默,与她聊天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看清了社会的黑暗面,倒更让她自信和清醒,真好!小涵也是依旧那么温暖可爱,在她家借宿的两晚,她的被子还是那几朵温暖的小花。我们一起吃了好多美食,还有那昂贵的鳗鱼寿司,看着她慢慢悠悠地在陶艺吧拉坯,就觉得这姑娘真美好,一点不用担心她的未来,安静认真的生活,就会有想要的东西。飞子依旧有点恨嫁,她是我们几个中最单纯的,骨子里有野性和不安分的一面,看起来越来越有白领风范,但愿某个人赶快出现,尽早结束她的守望生涯,哈哈!
我这么评论大家,心里充满了巧克力般浓浓的情意,不知在她们眼里我是个什么样。反正,我还是喜欢在她们面前无拘无束地大笑,鱿鱼丝沾满一身,前俯后仰,傻气连连的林子,这才是真实的我呀。就觉得,不管我在英国学到了多少礼节,懂得了什么是优雅的姿态,但同她们在一起时,统统忘掉。周六晚上,我们四个人横着挤在一张床上睡觉,脚还得伸到外边的座垫上,但谁都不想到另一间房去睡。哎,这样一起四个人同床共眠的日子,恐怕也只有咱们干得出来了。 这几天还去了伦敦艺术大学北京的办公室,见到了帮助过我的李老师和苏老师,应邀参加了wendy教授的workshop,当了一回小老师。感觉自己应该还有点当老师的天赋,看着这些硕士预科班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问,好像就回到了前年那个一无所知的自己,真希望能将一年多来英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好好地与他们分享,能给他们多一些帮助。看着这些渴望的眼神,忽然越来越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了:热情,感性,有朋友,有友爱,有严酷的挑战,有不知道明天的未来,当然也有满满的自信,知道自己挺不错,这样就很好了。
我所认为不完满的生活是,在一个稳定的单位,有稳定收入和理想的明天,知道明年的自己在干什么,好像抬起头来,未来就是一览无余,也许偶尔国内国外遛一遛,回来继续正轨,多好呀,可是,我不太喜欢。也许生活应该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许我应该清醒地回到这个原点,找一个好的他,继续未来的日子,可是,我怎么就这么不甘心呢,好像我的心脏还在不安分地跳跃着,感觉自己在召唤着一些东西,是什么呢?我不知道。 这也许就是我喜欢英国的原因,那里代表着各种可能性,总会碰到那么多单纯的人和事,让你开心地笑起来,就算是有挫折,也会觉得值,因为他们都在帮助我成长,帮助我变成一个更强大、更完美的人。 我有时很讨厌自己假惺惺,客客气气的笑容,讨厌自己在写邮件时小心翼翼,努力遵循社会规则的措辞。我喜欢在英国时,人们脸上真诚的笑容,温暖的拥抱。我喜欢在真正的朋友面前,毫无顾忌地笑得前俯后仰,沾一身的菜粒子,还洋洋得意,在睡觉前一起说着深处的小秘密们。 但是自己也慢慢清醒了很多,我知道,生活不再像幼小时梦想的爱情一样,一辈子,只可能发生一次,像泰坦尼克号那样,一见钟情,至死不渝,才是爱情,而她之后怎么可能再嫁别人,对另一个人说我爱你?也许每个人刚开始都有精神洁癖,慢慢地,就会变,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改变?我不知道。 现在经历过一点点情感的我,更感慨于电影《革命之路》。爱,应当是有条件的,那些跨越了太多现实后走在一起的人,也定然是有原因的。完全不同的阶级层次,门不当户不对,什么博士小姐爱上了洗车工,高富师恋上了清洁员,只应该发生在琼瑶的文学作品里,因为,他们轰轰烈烈的过程让人感叹,但之后在漫长岁月里的结局,又只会令人唏嘘。《革命之路》更说到了理想,理想到底是你询问内心得到的答案?还是只是与当下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未知?未知的吸引力在于充满无限可能,而看得见的生活则因为琐屑而令人厌倦,不用说,那种对未知的渴望一直在不断地挑逗着我们的神经。 我慢慢地开始觉得,也许,生活在缓慢地劝说我们,去接受它的平淡,毕竟火花只是汪洋大海里的星星点点。可是,我依旧不甘,我还是去想努力地创造这些火花,让它们更多一些,更大一些,燃放得更灿烂一些,这样在我七老八十满脸皱纹时,能淡然地回望它们,安详地微笑着。毕竟,我经历了我所有未知的和渴望的。 是的,我知道自己有许多事情要做,也只能趁着现在还年轻,没有太多的牵绊,我甚至想要不计后果地寻找那个自我。也许我不那么善于同别人打交道,社会能力不强,经历过于浅薄,行为过于幼稚,可是,可是我相信自己同样也有很多人所没有的,甚至是很宝贵的一些东西。 上周我特地去拜访了北京印刷学院的梁老师,从城北到城南,北京无比糟糕的交通,让我迟到了一个多小时,老师饿得不行先去吃了饭,我还以为他只会与我在办公室聊几句,因为老师这段时间特别忙。而后来他竟然陪着我去一起吃了中饭,又带着我和小高小彭同学一起去喝咖啡,聊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太阳沉下了旁边的大玻璃窗。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是,我好像是头一次用这样平等轻松的心态,和梁老师面对面地交流,因为以前总是作为学生身份,而这一次,终于也积攒了一些见闻,自信满满地坐在老师面前。梁老师是我心中不灭的典范,不屈于这个复杂的社会体系,保持着内心对艺术和学生的真挚。现在的高校有不少老师,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学生,成天琢磨着金钱与鸡毛蒜皮的人际关系。梁老师痛心地对我们说,他们有这么多精力,为什么不去为学生或者学校做些事情呢?在梁老师眼里,学生就是他的作品,看着我们一个个走出校园,一个个有所成就,他就感到特别的满足。当年大一的梁老师,让大部分的同学咬牙切齿,我可能还是咬得最恨的那一个。梁老师经常毫不留情地批判我们的作品,经常逼着我们废弃重来。那段时间我们经常在梁老师的监督下熬夜创作,完全不像有的老师,教着没一点技术含量,却貌似特别轻松美好的课程。在学校,我可能也是挨过梁老师批评最多的同学,有时甚至在背地里恨得牙痒痒,可是经历了之后,才发现,梁老师教我们的那两个月,在我们后来的创作中,简直就是一个里程碑。我有时想,今生我怕是再也难得碰到像他这样,全身心为着学生的老师了。 还有,在学校时总觉得梁老师很保守,不大喜欢与学生扯上太多的私人关系,是特别“硬”的一个人,而这一次坚持要请我吃饭又去喝了咖啡,并且这一段是他最忙的一段,连回邮件的时间都没有,确实让我有点受宠若惊。梁老师今年六月份一个人单枪匹马闯欧洲,也遇到了好多心惊肉跳的故事,我们聊起来劈里啪啦,说不完的奇闻,道不完的经历。记得在伦敦时我给老师邮去了在英国给他积攒的一些德国卡塞尔文献展的图片,老师立马回复了邮件:“逸心,谢谢你了,欢迎有空常回来看看。”这样硬气的梁老师,一句“逸心”,让我格外感动。想起了去年夏天,在我去英国之前,和一帮梁老师的得意门生去看他的画室,据说那也是他头一次允许学生去他的画室,王陆给他买了两个大兴的甜西瓜,回来的路上只剩下了我和丹,老师硬是把西瓜塞给了我们,最后走时,特慈祥地说:以后,有时间就回来看看我。夕阳斜斜地照亮了老师的脸。不知为什么,那一幕,总让我时不时地在心灵深处触动一下:在诗意般的画境里,老师似乎有些孤独,有些伤感,好像突然看到了他坚强的外壳下一颗温暖的心。 梁老师很支持我再去英国,他说那里的艺术人文环境非常鼓舞人心。他眼睛亮亮的,好像已经装满了英国街道,他说如果还在我这个年纪,一定会不顾一切地闯遍天下。现在的我去不去英国也许没那么重要,也没那么容易,毕竟有太多的未知。但我总希望有一天,让自己和所有爱我的人知道,我读大学,读硕士,或者说明年我继续去读博士,真的不是盲目和虚荣,我是真的热爱,我想趁我年轻时更多地学点东西,更多地积攒点经验或者教训,不要让自己一走向社会就留下遗憾。毕竟人的一生有无数的可能性,为什么,我一定非得去遵循那个特定的求学——恋爱——工作——生子——成就——终老的生活方式呢? 前几天同丹子看了场新上映的电影《少年派》。并没有任何期待的我,却看得惊心动魄,心潮澎湃。我好像有同剧里的少年一样的情感,甚至有些羡慕他,在绝望的大海上与老虎生存下来,在暴风雨里对着天际狂喊,看到上帝的痕迹。而《少年派》最不俗气的,是它结尾的那段,中年派满眼泪水地说,他最难过的,是与他相伴七个月的老虎,最后头也没回地消失在了丛林里。这怕是当两个灵魂相遇时最痛苦的感受。你所相信和期待的,原来在对方那儿像一抹云烟。整部电影宗教色彩非常浓郁,我似乎懂了,又似乎更迷茫。但我希望,在这短暂的生命中,有这么一次少年派的情感体验,体会绝望,挣扎自我,了解自我,最后解放升华。现在的我,生活安逸,家庭幸福,什么都很富足,但情感还是很匮乏。我总觉得,选择太多,物质太丰盛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越是富有,你就越不懂得去珍惜,不会去关注对面这个人微妙的表情,不会去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不会静静地坐下来浇一朵花,看一页书。总之,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失去了,你还有太多的若干在等待,一切别变得随意,也没有了摄人心魄的快乐。就像少年派在海上,让他最快乐的是一个日记本和一支铅笔,他虔诚地写下每一天,珍惜每一点食物和水珠。他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就有了一颗敏感而又懂得生命的心。 当然,我可以撒野地说我讨厌这讨厌那,喜欢这喜欢那,但是,我还是会淡淡地带着微笑,变成一个越来越好的凡尘中的小林子,同时,有一颗向着理想的心吧。 在英国的日子里,我总在迷失自我,否定自我,寻找自我,看到了自己暴露无遗的人性缺点,甚至一度认为自己是个恶人!尝试了许多事情,也更加明白自己,虽然现在我还在迷失,还在寻找。 有个豆瓣网友说的挺好,大多数人的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我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这太过于悲观了。又或许,我还在接受之前,继续做一些自以为不平凡的事情。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