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所有在太阳下真诚的心都是值得尊重的


原载人民网教育频道 未经本站授权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内容

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在景德镇回长沙的火车上,尽管车厢里比较嘈杂,但我还是静下心来读完了新购的《庄子心得》,放下书本,我又不由得想了很多工作方面的事。我到底要为什么而工作?这件事情的对错,完全在于你如何穿过外表的阻碍,看到自己内在的需求。那我到底想要什么呢?财富?享受?安稳?西方式自由?完全的独立?我在想,假设让我选择有高薪但不适合的工作,或者虽然待遇不高但能让我自由发展的工作,我可能还是会选择后者。

后来我又联想了很多,人一生里做的大部分决定,究竟是因为我爱?还是现实或他人希望我所做?

想到一个故事。有个姑娘同一个棕皮肤男生在一起了,他们很开心,但她心里偶尔会有那么点小虚荣,觉得他皮肤不够白,纵然她心里明白他是个多么好的人,甚至他们分开后他还默默地帮助了姑娘很多,而后来她又接触过不少带着成功光环的人,在他人眼里确实很不错,可是背后冷暖只有自己明了。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问自己,我究意想要什么呢?是寻找从外界得来的正能量,义无反顾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希望在安静的时光里,与相亲相爱的人相依相偎,平度一生?这种取舍,也许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两难的,因为太多的时候,二者不可双全。

于是这些问题又上升到了一种高度,太多数人在追逐名利,而名利意味着你得到他人的肯定,得到肯定便是普世价值意义上的成功,可那真的是每个人内心所追求的吗?因为我看到许多的他们并不幸福。那究竟什么是成功呢?这些天里,我越来越困惑,又似乎越来越清醒。因为我看到许多农村小夫妻,他们甜甜蜜蜜非常动人,难道他们心里所体会的悸动,他们的爱情就比那些粉黛尽施小资情调端坐在温柔屋里的夫妻少吗?我不这么认为。可是,你就是难以看到这些人,好像他们生来就是易于被忽略的,连同他们的感情一起被遗忘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而社会给我们设定的角色向来是不公平的,人要有怎样的学历,在什么样的城市工作,怎样的职位才算是精彩,才能换得他人嘴里一句:某某真的很不错!这不仅让我反感,更让我反思:我们真正需要定义的成功到底是什么?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见到英国女陶艺家Margaret的情景,我客气地称赞她并转达了Annie的话:“Margaret是一个非常成功又平易近人的艺术家!”而她听后淡淡一笑,说:“社会对人成功定义的方式是你银行里的存款,而我认为的成功是你怎样克服困难并实现了自我,所以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不成功的。”她的话给了我绵长的震撼,之后我总是想起这句话,在Margaret眼里,成功不是来自外在的定义,而是对自我内在的探寻。

庄子的书里充满对自我的追问,他告诉我们,人最难认知的是自己的心。我究竟是谁?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认真了解自己,穷其一生推敲我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什么可以让我快乐。在英国读书时,班上一个同学的作品倍受争议,她学习不如我们刻苦,平时很少创作甚至请人代劳,作品也被我们嗤之以鼻,但是在前两次的展览中,她的作品都得到了英国人的好评。我们当时还罪恶地想在毕业展上一定会最终见分晓,而最后她安然无事,风光毕业,倒是我们却落得一肚子闷气。其实过后一想,我们对这个人的评价是这个世界最无聊的事情,除了徒生嫉妒和自寻烦脑,其他什么都没用。我那时自认清高,特别不爱那些过于物质的人,最近突然明白了当时的狭隘。这个世界如此之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追求,就像我不屑他们对物质的追逐一样,为何我又要自私地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深度地探索精神世界呢?这对于许多人都是不公的,有的人就是为物质着迷,有的人就是安于小日子,大胆承认并且追求,这没有任何值得羞涩和可鄙的,完全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而我们则大可不必用自我的人生价值观去分析或者指责他们。

我在想,如果我们的社会有更多的对个人的包容和理解该有多好,富翁不必去嘲笑知识分子的穷酸,学者不用攻击富人们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大家不用一种隐性的标准去定义某个人的价值,每个人能在浩瀚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坐标,让内心无所拘泥,冲破重重阻碍,成为自己,而不是实现为他人而活着的人生的理想。

这让我想到在看美国偶像节目时,那些五音不全但自信满满的人们,他们总是无比骄傲地说:我是最棒的!看得观众笑掉大牙,感叹他们毫无自知之明,但是又羡慕他们的自信。我也觉得这群人真是可爱,至少我就没有这股勇气。同时也感叹美国确实是个可爱的地方,它能包容所有人的想法和欲望,还有各色的人生。

现实生活中,多少人被困在了他人的期望和言语中,虽然隐约看到了自己,但是因为背后的驱赶,不敢停下。有些人,就是喜欢安逸,希望能停下来,静静体会小资生活,不想闯荡,不想冒险,可不断地有人告知他,你这样不行,你应该……你必须……于是他连说我不想的勇气都没有了。我绝不是说安于现状,停止追求值得鼓励,只是认为所谓追求,也许可以让自己变得更纯粹,更自我。
承认自己的局限也是成长的表现,我是不完美的,我有如下无数的缺点,我……我……我了解并不再想回避,而所有能做的也是让仅有的几个长处走得更远。
如果说所谓追求有个标准,那我希望是快乐,就算我的目标艰辛,但在走向自我的路上,总是内心充盈的。而如果有人能傻乎乎地混日子并快乐一辈子,那又为何不可呢?
所有在太阳下真诚的心,都是值得尊重并报以微笑的,又或许,你都不用在乎这颗心的存在,但是请给它一个释放自我的空间。

因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所了解,对内心需求的知晓,大胆地承认,而不是将生命空洞地浪费在别处。想清楚这一点,我忽然清醒了很多,但是自己,“我”是个多么丰富而复杂矛盾的个体,穷尽一生,我能了解详尽吗?

 

注:关于在英国的日子里――林逸心留学日记 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请发邮件至:ualbeijing@163.com

返回伦敦艺术大学首页